14

前進十四峰

「冒險精神是一種生活態度」
願意踏入未知,就是一場冒險,每個人的本質深處都擁有冒險家的靈魂。
SCROLL DOWN
Kanchenjunga
27°42′09′′N 88°08′54′′E
About 14 PEAKS CHALLENGE

計畫起因

About 14 PEAKS
CHALLENGE
Go本身帶有挑戰的精神,也擁有嘗試開始的勇氣,在植入Next接續不斷的特質後,於冒險過程中用力作夢,不會止步在完成夢想的那一刻,並將持續放眼下一個挑戰,這便是橘子關懷基金會所主張的「新冒險精神」。從微觀至宏觀的冒險精神,藉由前進十四峰的行動體現冒險價值,為社會注入正向積極的力量。
「不必在乎站得有多高,而是對生命的致敬與熱忱」 阿果,是外公為他取的小名,取自出生時臉圓圓胖胖的「蘋果」意象,這名字貫穿了他的個人生命,產生連結,成為他生命裡的勇氣果實。自幼熱愛運動,深受舅舅粘峻熊的山岳歷程所吸引,開始對山林產生好奇,而後於求學時期接觸到體制外的教育,跟著師長狩獵、紮營、縱走等,自由學習的氛圍交織成探險啟蒙。出社會後曾從事七年的職業木工,登山則是一直惦記在心中的夢想,山就像一位朋友,透過每次的攀登,回歸自然重新觀看其所親身經歷的體制內到體制外、社會底層與傳統家庭等議題,持續聆聽並轉譯山林所傳遞的訊息,在野性的召喚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2012年回到母校全人實驗高級中學擔任專任教師,指導戶外探險教育及運動相關科目,投入探險教育至今已逾十年。同年前往北美德納利攀登,打開海外探索的視野。近年以完攀全球十四座八千米高峰作為夢想,2019年在群眾募資支持下,攀登K2,推進到8200公尺;2021年4月16日在橘子關懷基金會、Marmot Taiwan、探索戶外,以及諸多夥伴的支持下,順利登頂海拔8,091公尺的世界第10高峰──安娜普納 (Annapurna),六度締造首位台灣人無氧登頂紀錄,是臺灣海外攀登史重要的一步。
首項任務由臺灣極限登山者呂忠翰(阿果)發起,以完攀全球十四座八千米高峰作為計畫,現階段已完成六座,持續在臺灣登山史上締造紀錄。橘子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劉柏園(Albert Liu)本身便是冒險精神的倡議者及實踐者,持續關注阿果的攀登活動,雙方對於開拓探險文化的理念及冒險哲學不謀而合,因此決定成為阿果攀登十四座世界高峰的支持夥伴,期望一同創造更多屬於臺灣的深刻探險故事。 「敢冒險的年輕人是台灣進步的力量」 橘子關懷基金會自2008年成立以來,致力於透過各項冒險計畫,為年輕人打開冒險的各種想像與可能性,並具體提供資源和機會,鼓勵年輕人跨出舒適圈,迎向未知的挑戰,逐漸完備挑戰自我的能力,進而將冒險精神的價值落實並擴散於生活中。多年來持續舉辦大夢計劃 Big Dream與夏日學園Summer School,以勇氣作為號召,聚集青年夢想家將想像力化為行動力具體實踐。2008年與2018年分別完成極北——大夢北極與極南——前進南極點的挑戰,今年正式啟動前進十四峰計畫,持續邁向第三極——極高的挑戰,透過冒險行動啟發臺灣人的探險精神,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裡的冒險家。 面對社會動盪與日常劇變,更加需要堅定的信念, 作為冒險推手的基金會,將持續為社會注入正向積極的力量,台灣 Go Next!
14 PEAKS CHALLENGE REPORT

進度報告

Report
臺灣極限登山家呂忠翰(阿果)以完攀全球十四座八千米高峰作為夢想,計劃在2022年攀登三,四座高峰。其中春 季的主要目標是攀登千城章嘉(第三高峰),夏季前往巴基斯坦攀登第二高峰k2。
開始日期|2022.04.18
所在國家|尼泊爾
海拔最高|8586公尺
2022 前進十四峰應援社群啟動
抵達尼泊爾與攀登公司進行會合
抵達盧卡拉,聖母峰健行路線上的小飛機場,也是世界上最危險的飛機場之一
抵達干城章嘉基地營 (海拔5300),進行高度訓練
・阿果抵達尼泊爾中北部道拉吉里地區的村莊——Ghorepani,在Poon Hill的Guest House住宿兩晚
・至Tatopani跟攀登團員們會合一起前往基地營,由於他們時間上稍有延遲,阿果決定先進去拍照,順便動一動身子
・阿果抵達基地營
・順利返回基地,完成這輪高度適應,本次有Touch到C2的海拔5,600公尺 ・預計等待下一個好天氣,再一次重複高度適應的攀爬
・阿果已上到C1營地
・目前位在C2,有上去看一下架繩隊在C2與C3中間的架繩狀況,初步判斷進度有點落後,04/06可能架不到C3 ・氣象預測: - 後天7號會有一場大雪,不確定是否會影響架繩作業,端看架繩隊如何安排 - 7號下午2點陣雪(Snow showers),將持續到8號凌晨2點 - 8號、9號的天氣狀態尚可,是可以攀爬的狀態,但擔憂7號大雪太大會導致雪崩
・因為C3以上的大裂隙花太多時間突破,路線尚未開拓到7,100公尺的C4
・12:22上C4,預計晚上攻頂,04/14登頂 ・23:12在C3過夜 *註:由於雪巴架繩隊架設繩索至7,000公尺處,因此所有攀登者在6,400公尺的C3多停留一天
・阿果已於當地時間中午12:00左右抵達海拔6,900公尺處,同時也是今年C4第四營的位置,將在今晚開始最後的攻頂行動,預估天亮前後會登頂,下午就會有進一步的消息 ・今年四營的位置比往年的7,100公尺低,據稱是因為上部冰河有裂隙狀況的關係,阿果得在目前的適應狀態下攀登1,100公尺的落差,邁向Annapurna的頂峰,將是一場艱辛的挑戰! ・當地時間23:20出發,大約當地時間01:30到7,100公尺,但是花太久時間架繩了,阿果評估整體速度不理想,決定先返回C4四營
・當地時間4月15日 23:00(台灣時間今晨02:00)左右,開始了第二波的登頂嘗試。 ・根據inReach追蹤器的資訊,阿果與其他攀登者在Annapurna海拔6,900公尺第四營
・2021年4月16日 尼泊爾當地時間13:53阿果成功無氧登頂安娜普納
・阿果已抵達尼泊爾第二大城——波卡拉(Pokhara),待道拉吉里(Dhaulagiri)的天氣好轉,預計本週飛往道拉吉里的營地,估計從營地走到基地營約半天時間
・阿果抵達道拉吉里(Dhaulagiri),尼泊爾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封城
・臺灣時間凌晨1:00,醫療團隊與留守群聯繫,提醒疫情擴大,同日下午14:11阿果順利到達基地營
・尼泊爾時間上午6:30出發前往第二營,於上午9:30抵達,天氣狀況良好。評估後如這兩天天氣狀況佳,將會架繩到三營
・阿果尚未出發第三營,這幾天上面下雪,昨晚先返回基地營休息,評估後05/09-05/11將會是下一個好天氣,有機會於此時間段攻頂
・阿果因身體不適,結束道拉吉里的攀登,到加德滿都(尼泊爾首都)醫院治療,後續安排回台休養
前進十四峰未完待續⋯⋯
海拔高度|8586m
抵達時間|2021.04.16
Kanchenjunga
ADVENTURER

冒險家

ADVENTURER

「我在這裡,山在那裡。 生命何其幸運,欣賞著那份不完整。」

—— 呂忠翰(阿果)
14 Peaks

十四頂峰

全球共有14座海拔8,000公尺以上的山峰, 分佈在喜馬拉雅山脈(Himalaya Range) 及喀喇崑崙山脈(Karakoram Range), 呂忠翰(阿果)現階段已完成六座登頂。
14 Peaks
PARTNERS

冒險夥伴

「探險不是不顧生命的孤行,而是與背後一群志同道合且能共同解決問題的專業夥伴,一同奮戰不懈」——阿果
adventure
partners
橘子關懷基金會|
劉柏園、陳秉良、李汶錡、侯佳佳
Marmotmot Taiwan 探索戶外|
劉冠杰
——
裝備提供
張元植
——
當地攀登公司對應聯繫、天氣與攀登資訊提供
謝承恩
——
台灣協助聯繫
蔡奕緯
——
醫療救援聯繫
呂詠淇
——
攀登家呂忠翰(阿果)之家人
王景煌
——
保險協力
陳孝甫、小牧
——
影像紀錄整理
及許多默默支持的貴人們...
留守團隊成員組成涵蓋贊助夥伴、熟悉阿果的好友及家人,其主要任務著重在整體資訊整合與各方聯繫,例如面對第一手攀登資訊進行內容彙整並傳遞給各方夥伴、當地攀登公司的對接與溝通,以及天氣與攀登資訊的提供等。
UIA 聯合國際救援|
執行長徐震宇、總監厲汝正
留守團隊成員組成涵蓋贊助夥伴、熟悉阿果的好友及家人,其主要任務著重在整體資訊整合與各方聯繫,例如面對第一手攀登資訊進行內容彙整並傳遞給各方夥伴、當地攀登公司的對接與溝通,以及天氣與攀登資訊的提供等。
醫療諮詢團隊|
高偉峰醫師、蕭雅文醫師、章芳源醫師
留守團隊成員組成涵蓋贊助夥伴、熟悉阿果的好友及家人,其主要任務著重在整體資訊整合與各方聯繫,例如面對第一手攀登資訊進行內容彙整並傳遞給各方夥伴、當地攀登公司的對接與溝通,以及天氣與攀登資訊的提供等。
Adventure story

冒險故事

adventure
story
二十世紀是群眾運動相對蓬勃的時間點,2019年9月,在群眾募資的支持下,呂忠翰與張元植兩位青年登山家帶著臺灣人的眼睛與感官一同推進到K2的8,200公尺視野,開啟了對於探險的廣大想像。同年12月,中國湖北武漢市發現了不明原因肺炎群聚,1月21日證實有效人傳人後,便迅速擴散至中國與全球,即影響至今的新冠肺炎(COVID-19),1月23日,武漢進入76天的封城模式。 疫情動盪之下首當其衝的便是運動賽事,這項由每個單一個體所延伸出的群體盛會。奧運自1896年以來,僅有三次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而取消,2020年3月24日,日本正式宣佈奧運延後舉辦,這是首次因為大規模傳染疾病而延後。同年7月,NBA在現實與經濟之權衡下,祭出泡泡聯盟(NBA Bubble)的對策,閉門開打一場又一場無球迷的賽事,而後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亦面臨禁止觀眾進場、延後或取消等局面。這一年來,我們不斷在個體與群體之間進行拉扯,甚至被迫從高度集體化的社會回歸到個體化的宇宙,促使每個人必須返回原點重新思考自身的生命意義。與此同時,那些本來就面對著孤獨與自我信念的運動員,仍舊沒有停下腳步,甚至持續的前進著。 2021年4月16日傳來捷報,呂忠翰(阿果)順利登頂海拔8,091公尺的世界第10高峰──安娜普納 (Annapurna),六度締造首位台灣人無氧登頂紀錄,是臺灣海外攀登史重要的一步。 ▶ 用攀登重新詮釋屬於臺灣人眼中的十四頂峰 一直以來把山當作朋友的他,用著這樣的思維看待十四頂峰:「這只是一個開端。我希望我們的十四頂峰充滿開創性跟未來性,也期望未來可以跳脫傳統路線,從不同的路線認識他們,持續藉由攀登賦予他更多屬於臺灣人的故事及意義性。」其實關於攀登八千米十四頂峰,網路上搜尋皆能看見非常完整的國外資料與相關計畫,「因為他們早就已經爬完了啦!所以我們一定要寫出臺灣人的版本!」阿果露出一貫的陽光燦笑,同時也會觀察到大多攀登走向商業化,在內容上便會著重在完成與否的個人經歷,而較少著墨於意義性。反觀阿果大量以手機打字即時累積的攀登日誌中,比起自己,他更關心的是身旁的人事物,對於路線的想像與描述是基本,基地營生活觀察是他的最愛,始終放在心中的就是垃圾議題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的思考。 ▶ 探險的核心:獨立思考與提問 他時常透過書寫來梳理腦袋中的想法,彙整完畢後都會無私的上傳在臉書,閱讀「阿果式」的書寫,在字裡行間的背後,總能讀到那一股迫切分享的心,感受到他期望可以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Story)帶給大家更貼合臺灣人的觀點與反思。 關於探險的核心有兩個層面,第一層面的思考:「我們真的一定要做對嗎?」阿果針對這個問題重複做了兩次叩問。他實際描述一段情況:當你在做事情的時候,有時候會遇到停頓、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的時刻,大多時候教育者會站在協助的立場,慣於立刻下指導棋,例如:這樣不對、應該如何⋯⋯等等。但其實回過頭來檢視,學生在還沒有辦法擁有一個完整反應的時間與過程,思路卻被半路斬斷,反覆下來,學生大多是單方面的接收訊息,很容易只能記住那個貌似做對的印象,以為每件事情都要「做對」才是正確,最終會因為缺少思考脈絡,在真正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第一時間產生了「這樣做可不可以?這樣做對嗎?」的提問,導致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或許遺忘了,勇於嘗試,甚至做錯,才能從中真正深刻的學會,這也是近年阿果投注於探險教育時特別留意的面向,全面從教法上進行調整,提供學生面對問題思考及採取行動的時間,且儘可能保留開放式的討論彈性。「其實我們的生命就是不斷的在提問,從提問的過程中你才有辦法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也才會思考為什麼提問、甚至進一步怎麼去回應與排除。」阿果認為這就是第二層面的思考:練習做一個提問題的人。現在很普遍會遇到的現象,在課堂上不會提問也不敢提問,因為害怕提問的對錯與否,擔心問出了笨問題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但我們反觀身邊的小孩子,其實那一句句掛在嘴上的「為什麼?」就是最棒的探險因子,它充斥著對於探索的好奇心。
(一) 「一開始基地營出發一個小時後,就會有雪崩上的風險,另外基地營是四千公尺的地方,距離峰頂總體來說垂直有四千米高度,在適應上不好做策略上的安排,而前往一營的途中,需要下一段垂降即將崩塌的邊坡,隨時都可能被邊坡上的落石擊落,然後經過一段冰河,卻如走進深淵裏一樣,看著左邊有雪崩衝擊,右邊高高的冰塔每天不斷崩落,這些情況都要挑好時機,然後迅速渡過著險峻的二、三十分鐘風險!」——截自阿果安娜普納攀登日誌 「安娜普納(Annapurna)對我個人而言真的別具意義。」阿果露出了相對嚴肅的表情,彷彿再次將場景拉回到攀登現場。其實今年的攀登行程,過去的老搭檔張元植轉為後勤,韓國朋友也沒有偕同,算是他真正獨立前往攀登的一次,然而,安娜普納的難度與危險是眾所皆知,尤其不可控的雪崩確實也給他不少的壓力,甚至抱著回來機率不高的心情。回歸到風險控管的概念,他反覆思考將風險降低的方法,如何與隊員主導天氣、架繩,甚至整個路線的規劃,竭盡所能地將風險控管到他所希望的程度,最後便是聽天由命面對雪崩,剩下的交給運氣。 (二) 「二營到三營是非常重大的關鍵,也是整個安娜普納裡最難的問題,不管那一條路,都要賭上雪崩熱區,而今年我們很早就開始架繩跟建設營地,在還沒下雪颳風前,路線上大多看到的是冰面,但另一方面就會變成很尷尬了,因為踢冰的話,從二營到三營要一千米以上高度(約六千五到六千七之間)大家如果踢冰,踢到六千七預設的三營,那麼腳趾頭要爆了,小腿也炸了,會隨著高海拔大家更會走不動,所以大夥經過了兩次雪巴會議群的討論,最終決定走今年的路線,不過我沿途在路線上,看著這些大雪簷,望著路線上的雪崩熱區,每每夜裡感受聽著身旁的雪崩衝擊下來的聲響,準備往二營到三營的方向去時,努力喊著各國神明通通要出來顯赫一下,但如果不夠虔誠運氣差,看看倒霉的人會是誰。」——截自阿果安娜普納攀登日誌 「這是唯一一次持續在一個感到危險的心理狀態,其實當下思考的是不是如何面對恐懼,而是面對這樣的困難度,我們有沒有辦法與能力有一個短暫的享受。」他一邊描述,並試著還原當時那段在困難地形六至七個小時反覆抬頭往向冰塔的模樣。選擇無氧攀登,是渴望用最純粹的方式,讓自己的身體與心中的野性直接面對自然,但並不是一味的挑戰與征服,而是有意識的去嘗試身體的極限,當然,就理性面氧氣仍是需要備著的,因為平安回家才算成功。身邊的搭擋Gesman是一位年輕雪巴,他在2019年已登頂過安娜普納,心中仍存在著探索未知的靈魂,在聽了他的觀念後備感認同,最終也選擇一同採取無氧登頂。 (三) 「慢慢地架設路線跟推進,一位巴西朋友(莫塞斯)在隊伍中喊了我來,折返坐在我旁邊,轉頭說:『阿果,我需要氧氣,我知道你有氧氣瓶,可否要求雪巴跟借你的面罩,我覺得我腳已經在燒跟疼痛了』。頓了頓的我,瞪大眼說著:『我也只是像冰塊一樣,你知道區分吧,像冰塊與開始灼熱是差異很大的,會灼熱已經比較嚴重了,應該下撤吧!』巴西朋友說:『這不行啊,都在這邊了,我想登頂,用氧氣好了,雖然想無氧,但可能就要截指,你可不可以把氧氣給我用』。並認真的看了看我,也看了看Gesman ,接著對Gesman 說:『我出價一千美,這樣行了吧,把氧氣給我吧?』」——截自阿果安娜普納攀登日誌 面對極度高壓的時刻,阿果耐著性子透過對話,先瞭解莫塞斯的凍傷程度,並以最短的時間在腦中進行風險評估與判斷,站在同是攀登者的心情,他同樣也是凍傷的狀態,要就忍一時抑或是選擇撤退;站在團隊的角度,他只有一瓶氧氣,也不知道接下來的路程有多長,如果給了對方,雖能緩解對方的凍傷,但也等同於讓自己與Gesman面對的風險提高,他的決策是將氧氣留在自己身邊。而後莫塞斯轉往與Gesman提出一千美金的交換,對雪巴來說是相當誘人的條件,「我當下刻意不往Gesman的方向看,擔心影響到他的判斷。因為這是他的選擇,選擇了就必須承擔。」直到這樣的時刻,阿果仍舊理性與善意當前。面對透過攀登所建立起來的革命情感,Gesman也做出了不給的決定,因為「Bro,No Problem!」要一起無氧登頂。
無論是面對國內登山或是海外攀登,登山前的風險評估與規劃,以及留守計畫皆不可或缺。此次前進十四峰的留守團隊成員組成涵蓋贊助夥伴橘子關懷基金會、熟悉阿果的好友與各方專業夥伴,當然也有家人在其中,團隊在臺灣作為堅強後盾,陪伴著他一同奮戰不懈,其各自的任務分工涵蓋與當地攀登公司的對應聯繫、天氣與攀登路線資訊提供、遠端醫療問題資訊、裝備提供、保險協力,甚至影像紀錄等。 ▶ Lesson 1攀登路線判斷與天氣情報蒐集 過去阿果的默契搭檔元植,這次在前進十四峰的計畫中轉為留守的第一聯絡窗口,第二聯絡窗口為謝承恩,大多稱呼他為謝老闆,阿果使用Garmin inReach與留守團隊維持聯繫。然而,總是被阿果稱呼為科普小王子的元植,擔綱攀登路線與天氣資訊的提供者,也因為過去擁有八千米攀登的經驗,加上兩人的默契,能在第一時間提供阿果最貼合需求的資訊與協助。基本上在攀登前撰寫計畫書的過程,就會進行路線資訊的搜集,8,000公尺的傳統路線大多很固定,所以路線找出來之後,可以很快的模擬如何推進,接著比較重要的是,在攀登資料中有特別提及的關鍵點,會進一步找出現況照片與示意圖,某個程度可以先進行畫面上的預想。「例如此次安娜普納(Annapurna)比較複雜的是C2到C3中間的路線大概有三種可能性,我會先協助阿果把三個可能性都搜尋出來,讓他到了現場可以做判斷。整體來說技術難度不高,但雪崩的風險絕對是壓力的最大來源。」實際攀登跟遠端蒐集資料的認知度必定會有落差,剩下的就只能交由現場判斷。元植也從他過去攀登的經驗回顧:「以前經驗比較不夠的時候,會思考路線的資料搜集究竟要到多完善,會希望說可以讓自己到現場一點意外感都沒有,但現在想想,現場終究要好好去體驗一次。」然而,inReach一篇大概是五十個字,他每天會透過天氣預報網站的對照,持續提高資訊精準度,固定提供給阿果,一篇訊息大概是兩天的天氣資訊,一次會提供五到六天,第四篇會統整未來大概的天氣趨勢,並且就他的認知給予建議。 ▶ Lesson 2 醫療與保險基礎知識 在留守中另一個重要面向,便是醫療及保險。此次醫療相關的資訊綜整與對接,是由蔡奕緯作為主要窗口。奕緯出身於童軍、體驗教育,擁有都市、野外、空中緊急救護及國際救援的豐沛經歷,他與阿果相識於2013 年,後續持續投⼊與他⽣命經驗緊密連結的⼾外產業,也因此與阿果在諸多場合都有連結,⾃然成為了朋友。從阿果2019年5⽉攀登⾺卡魯峰(Makalu)以及同年7⽉攀登喬⼽⾥峰(K2)時,便已經是他在醫療救援留守的重要夥伴,⼀直以來,奕緯嘗試將過去空中救護的經驗與⼾外⾵險管理和野外醫療救護結合,為臺灣⼾外產業注⼊更多的能量。他第⼀次幫海外遠征做救援規劃的經驗,是2015 年詹喬愉(三條⿂)吉爾吉斯攀登,之後便開始協助海外健行攀登的風險管理規劃和擔任隨隊,在阿果⾺卡魯峰攀登計畫正式進入留守團隊擔任此領域的協助,從中他觀察到許多海外遠征的⼈都缺乏完善的撤退規劃。國際救援資訊顧問單位UIA(聯合國際救援)在此次主要負責國際救援及資源調度,涵蓋醫療專機、直升機救援,以及回到都市平地的醫療照護和救援歸國的規劃與安排,他與元植則儘可能將攀登公司與救援公司的資訊同步,如此在⾯對緊急狀況時,也更能掌握啟動應變專案的效率。 ⾯對保險其實每⼀家都有不同的規範,簡單從壽險與產險來做談論,最常⾒大家投保的便是壽險中的海外旅平險,其中的海外急難救助並不一定是能夠在發生狀況後進行醫療轉送救援,必須再次確認清楚,因為醫療轉送通常是附加服務或是另外加購之項目。目前每⼀家單一保險在醫療轉送的部分,基本上限大多是落在五萬美⾦(約⼀百五⼗萬台幣)。但其實要特別注意⼀點,使⽤前提仍舊必須要經過保險公司後端的醫療諮詢評估,例如是否適合使⽤醫療專機,否則⼤多是使⽤航空擔架,雖然價格相對低,較容易理賠,但卻也因為艙壓的緣故,重⼤傷病、剛動完⼤型⼿術、潛水傷害等情況便不適⽤,往往衍生成必須在海外住院治療等待適航,反而變成醫院的花費提高。當然,某個程度這也是保險公司要確保不會被濫⽤的⼀項機制。建議⼤家⾯對海外健⾏或攀登相關的保險,需要確保理賠上限以及是否有區域上的限定,也由於壽險與產險分別會有其⾦額,需要進⼀步確認能否合併理賠等相關細節。另外,像阿果這次配戴的Garmin inReach,也可以在出發前開通背後配搭的緊急響應服務,可與Garmin 配合的救援公司進⾏聯繫。

LET’S GO NEXT!

我要應援

「生命的意外往往無法控制,但我們能正向面對未知, 跌倒時扶持著,然後努力爬起來。」— 呂忠翰
support

目前應援人數

{$ support.toLocaleString() $}
人次
應援阿果
已應援
Support team

支援團隊

支持單位
裝備贊助
國際救援顧問
媒體協力
計畫網站建置
操作提示
拖曳各單元前往頁面
點擊任何地方關閉操作提示
Gamania 橘子集團以大無畏的精神,在這多變的時代,繼續勇敢挑戰! 橘子關懷基金會自2008年成立即推動冒險精神,今年橘子關懷基金會發起「前進十四峰」大夢計劃,支持登山家呂忠翰攀登世界八千高峰,身體力行實踐冒險價值,為社會注入正向積極的力量。 GoNext,讓敢冒險的年輕人成為台灣進步的力量!